一、基地的设立与建设目标
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屈原、贾谊在此生息,朱(熹)张(栻)创立湖湘学派,近现代以来,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谭嗣同、杨度、黄兴、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等巨星崛起,熠熠生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长沙这座千年古城更加焕发出蓬勃活力,锻造出了一枝独秀影响深远的新闻出版、影视传媒、卡通动漫、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推动着长沙文化的现代发展。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是彰显城市品位的主要标志。城市文化研究是现在正在兴起并且前景十分看好的一个研究领域。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古城和现代城市建设中最富有朝气的中部城市,要建成小康社会和国际文化名城,必须以文化为抓手,通过系统的文化研究来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1、建设起源
早在2001年长沙就提出和确立了“以文立市”、“文化带动”的城市发展理念。2012年,长沙正式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如何充分挖掘长沙文化的内涵,培植文化软实力,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已是长沙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长沙学院是长沙市管辖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立足本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是我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开展区域文化研究,是打造学校特色学科和科研品牌的重要环节。
为此,2003年,我校成立了长沙文化研究所,2005年,长沙市委宣传部在我校设立长沙文化研究基地(长宣发[2006]23号),时任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谢建辉为长沙文化研究基地授牌,要求研究基地在整合资源、凝聚人才、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基地设立以来,依托长沙文化研究所和《长沙大学学报》“长沙文化研究”特色专栏,整合校内文科系部和校外学术资源,形成了一个方向明确,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术团队,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2011年,我基地研究团队被评为学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2、建设目标
整合资源,凝练方向,形成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有效格局。以历史文化、文化产业、休闲旅游、校园文化、和谐社区建设、都市文化为主要研究领域,积极打造“六个一”(一个基地、一个团队、一个论坛、一个栏目、一个网站、一批成果)品牌,力求把长沙文化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市委市政府的资料库、思想库、智囊团以及文化建设、对外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第一,打造一个文化研究平台,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化品牌。
第二,构建一个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优势学科,创造条件,向省级创新团队发展。
第三,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实现科研项目层次上的重大突破。
3、建设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项目带动、团队攻关、重点突破的研究模式,打造特色和品牌。
第一,夯实基础理论研究。
第二,拓宽应用研究。
第三,壮大研究平台和团队。
第四,重点突破,打造品牌、亮点、特色。
4、近期工作重点
建设好《长沙大学学报》“长沙文化研究”特色专栏、长沙文化特色书库、长沙文化研究所(基地)网站;策划一个重大文化工程方案——《百卷长沙》。
二、学术带头人情况简介和队伍建设情况
1、学术带头人
薛其林,男,1966年12月生,湖南桃江人,中共党员。武汉大学历史学学士,湖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湖南师范大学学术思想史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教授,硕士导师。现任《长沙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长沙文化研究所所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基地兼职教授。系湖南省委省政府“121”人才(第二层次)、湖南省新闻出版行业“学术领军人才”、湖南省新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首批入选对象、长沙市优秀社科人才、长沙市“五个一批”人才。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学报主编、全国高校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担任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社科项目评审专家,湖南省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从事思想文化与区域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省部级项目8个,先后获得省市级成果奖5个。
公开出版《陶澍经世思想与实践》等学术专著4部,主编《民国学案》第一、六卷,主编《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1套,主编《长沙通史》现代卷。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社会科学》(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一半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二次文献摘转。
先后参加中央党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湖南省委党校“第19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理论研讨班”培训。
2、队伍建设情况
基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长沙学院人才为核心,包括市党政机关、学术专家、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在内的学术团队。其中以长沙学院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团队,包括教授12名,副教授15名,博士8名,其中入选湖南省“121”人才1人,湖南省新闻出版行业“学术领军人才”1人,“湖南省新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百人工程”1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优秀社科人才”3人、“五个一批人才”5人,分别引领长沙学院科研创新团队2个(长沙文化科研创新团队、长沙都市传媒科研创新团队)。
在整合学术队伍和团队的基础上,长沙文化研究基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组建了由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术带头人负责的四个研究团队,包括:
(一)长沙历史文化研究方向和团队;
(二)长沙旅游休闲文化研究方向和团队;
(三)长沙影视传媒文化研究方向和团队;
(四)长沙民俗文化研究方向和团队。
三、成立以来或建设以来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等简介
(一)重要科研成果
1、理论研究
(1)《长沙通史》。该项目由前长沙市市长谭仲池主持,共分3卷300万字,耗时5年完成,我基地薛其林、杨建宏教授主持完成古代卷、现代卷200万字。
(2)《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5卷)。为纪念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年,彰显长沙在辛亥革命中的影响,基地策划、耗时两年编写完成。丛书分《红色足迹——辛亥革命长沙遗址遗迹录》、《铁血共和——辛亥长沙风云》、《时移世易——辛亥长沙巨变》、《敢为人先——辛亥长沙精神》、《群雄崛起——辛亥长沙精英》5册120万字。
(3)陆续出版了《陶澍经世思想与实践》、《陶澍全集》、《郭嵩焘全集》、《长沙野史类钞》、《长沙传统风俗大观》、《曾国藩全集·日记》、《左宗棠研究著作述要》、《左宗棠研究论文选》、《名人与长沙风景》、《中华历史文化名楼——天心阁》、《湖南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报告》等一系列与长沙文化相关的学术著作。
(4)“长沙文化研究”特色专栏。《长沙大学学报》开设“长沙文化研究”特色栏目,以深入挖掘长沙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陆续推出“国学与长沙文化”、“辛亥革命与长沙文化”、“雷锋精神”、“长沙会战”等研究专题,不少文章被《新华文摘》等二次文献摘转,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反响。
(5)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基地成员共发表长沙文化研究论文250余篇,140多万字,涉及长沙民俗、社区文化、长沙历史文化、旅游休闲文化、企业管理与产业发展等领域。其中《长沙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与辛亥革命》一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8期摘登,显证较好的社会反响。
2、应用研究
(1)论文。在长沙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与影视艺术等领域发表了《老街,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长沙市都市休闲娱乐业发展的思考》、《城乡一体化下的长沙市休闲农庄发展特征分析》、《长沙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相关产品开发》、《论长沙酒吧文化的审美品位》、《品牌打造与文化包装》、《长沙老字号的生存困境与发展战略》、《对发展长沙特色饮食文化的几点思考》、《论长沙的城市色彩》、《长沙城市主题色的象征及其阐释》等一系列文章。
(2)蓝皮书。参与和主持《长沙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报告蓝皮书》2011版、2012版。
(3)研究报告。基地成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政府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长沙旅游休闲业发展研究”、“长沙市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长沙市城市旅游形象竞争力研究”、“创新物业管理,推进长沙和谐社区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研究”等项目以及撰写的研究报告,对长沙城市现代社区管理和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决策和参考价值。
(二)主持项目
基地成员共申请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等各级立项资助39项,经费120多万元。项目涉及长沙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
(三)社会反响
1、香港凤凰卫视访谈。我基地专家薛其林、梁小进(外聘)和郑焱(外聘)相继接受《凤凰卫视大视野》栏目组采访,围绕三湘俊杰黄兴、宋教仁、蔡锷、蒋翊武、陈天华的英雄事迹及其革命精神做了深入探讨。香港凤凰卫视在此基础上制作完成了大型历史纪录片《惊蛰——岳麓英豪青春志》,自2013年2月25日起在晚上8点黄金时段“大视野”栏目中分5期连续播出。
2、湖南卫视访谈。2012年10月,湖南卫视国际频道围绕长沙会战专访了我长沙文化研究基地专家。
3、长沙晚报报道。2013年3月14日,《长沙晚报》教育专栏刊发了题为《走入长沙学院探讨湖湘精英历史轨迹》新闻报道,重点介绍了长沙文化研究基地近两年取得的重大成绩。
4、《长沙大学学报》“长沙文化研究”专栏,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栏目。
5、《新华文摘》二次转载。刊发在我《长沙大学学报》“长沙文化研究”专栏的论文《长沙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与辛亥革命》、《湖湘文化的图腾》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8期摘登、2013年第5期列目。
6、《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出版后,2011年荣获“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我基地集体策划的《百卷长沙》方案,一举夺得“长沙大型历史人文丛书”招标活动二等奖(一等奖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