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有这样一个团队,它完成了省部级项目18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现有成员16名,来自高校、企业、政府等多个单位,其中10人在我校任职。团队以专家组成员身份参与长沙市“浏阳河九道湾”等多个旅游项目的前期规划,博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它是我校“湖湘文化与区域旅游产业开发”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湖南因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被公认为旅游大省,“锦绣潇湘·快乐湖南”的旅游形象深入人心,但缺乏创意、简单雷同的旅游方式是旅游界的痛点。如何医治这类弊病?团队开出了将旅游植入文化沃土的药方。“文化是土壤,创意是金种子,旅游产业便是丰硕的果实。”团队带头人薛其林强调。从成立之时开始,该团队就把深度挖掘千年湖湘富有生命力的历史文化内涵,植入区域旅游产业开发并促其转型升级作为团队努力的目标。

2014年的夏天,正值炎热的三伏天,薛其林、李映辉、熊礼明等人正行走在永州市江永、道县的乡镇道路上,对上甘棠村、千家峒、女书园、鬼崽岭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研考察。在历时十多天的考察中,团队成员顶着炎炎烈日,细心梳理和评估当地的优势文化旅游资源,提出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合理方案。对他们而言,在三伏天中行走于山间湖泊,矢志于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是一种异于常人度假旅游的工作常态。

“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努力去做!”团队成员之一,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该团队核心骨干李映辉教授这样总结道。

自2014年5月湖南省教育厅发文批准成立至今,该创新团队通过考察、调研、实地走访等方式遍寻湖南省内外风景名胜,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湖南本地的旅游开发方案——坚持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本着“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思路,为区域内各个景点“量身定制”开发方案。

“比如宁乡炭河里,在那里发掘出了很多的青铜器,最著名的就是四羊方尊。去年我们到了炭河里之后,结合它的特色文化资源,为当地的旅游开发做了前期谋划,最后为旅游客呈现了大型歌舞剧‘炭河千古情’,展现了宁乡炭河里千百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方式、增长了当地的旅游收入,也让炭河里的历史文化得以更快地传播,可以说是实现了多方共赢。”团队带头人薛其林教授不无自豪地提到。

2016年,“湖湘文化与区域旅游产业开发”科技创新团队以专家组成员身份加入“浏阳河九道湾”开发项目,为长沙市旅游局提供专业的开发建议。他们根据浏阳河各个河湾的不同特色,结合历史、人文等因素,提出了分段开发的设想,建议围绕浏阳河“九道湾”的区域特色、历史名人、文化遗产等资源,搭建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沟通桥梁,结合休闲旅游产业集群进行综合开发。“正如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游客基于各自的文化素养在游玩路上感受到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也可以塑造各自心中的哈姆莱特。”薛其林表示。

怎么让概念性的东西落地,变成能看见能摸着的景观?“我们通过文化的创意和包装来实现这种转变。”团队骨干熊礼明博士解释道。他以“网红景点”——白沙古井为例详细阐述着团队的思路。白沙井自古以来便有“长沙第一井”的盛名,其水质甘甜可口,四季不断。于是团队准确抓住了白沙古井以水闻名的特点,根据“水”字的文化演变,在公园中树立古井诗词碑刻,并建议规范茶室、茶馆等因水而兴的产业,进一步突出了水元素的存在感,让慕名而来取水、饮水的市民能够切身感受白沙古井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变迁,并最终让白沙古井公园的开发大获好评。

自2016年起,长沙晚报、网易新闻、凤凰网、搜狐网等多家媒体均报道了“浏阳河九道湾”项目,引起了社会热议,彰显了团队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团队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与政府决策中的智囊作用初显。但“湖湘文化与区域旅游产业开发”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很少提及这些荣誉,对他们而言,动力的来源从来不是外界的赞誉,而是对湖湘文化与区域旅游产业开发之间“以文促旅、以旅传文”的执着探索。

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敢为人先而闻名,虽然时间荏苒,但浸润于其中的湖南人从未改变,也正是这种深植于心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伴随着他们在湖湘文化的沃土中且歌且行。

(团队成员赴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上一条:践行新思想 抢抓新机遇 展示新作为 实现新跨越——我校召开第三届科技工作会议规划未来三年科研工作

下一条:十四年的坚守 不负科研初心——记我校张建社、褚武英鳜鱼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