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
——长沙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简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 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它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机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并采用生物学基础理论直接用于物种的改造、疾病防治、生物制品的开发生产等基础学科。该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
我校在2001年开设生物技术专业,2004年开设生物工程专科专业,2005年生物工程升格为本科专业。2006年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被推选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专业, 2011年生物工程专业又被湖南省教育厅推选为“十二·五”重点资助专业。 依托本学科组建的“高通量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创新团队于2008年遴选为首批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并于2011年由湖南省教育厅组织验收合格。 与湖南九鼎集团合作的“生物工程饲料产学研基地”于2009年成为湖南省教育厅产学研示范基地, 进展顺利; 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被遴选为长沙学院“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2011年底被遴选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经几年的建设,本学科逐渐凝练形成了明显的优势特色方向,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学术队伍建设
“十一·五”期间, 本学科一直注重学术队伍建设, 坚持引进与培养提高相结合,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别从美国和加拿大引进了留学归国张东裔和张建社博士组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 学科团队,族步壮大.张东裔博士与2006年获被遴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鲁双庆教授和褚武英副教授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引进了湖南农业大学郭清泉教授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王永宏教授成为了本学科学术带头人; 于2008年分别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引进褚武英博士和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引进了陈建荣博士, 该二位博士已晋升为副教授, 年轻教师刘臻于2007年被遴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现已完成培养计划,并正在攻读湖南师范大学在职博士,此外, 还有四名年轻硕士分别正在中南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大学攻读在职博士;今年本学科又分别从湖南大学引进了李雪博士以及2010年从华南理工大学引进了发酵工程硕士彭亮. 新引进的教授博士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因此, 本学科通过几年的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学术水平较高和创新能力较强,职称、年龄、专业等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现有22人,平均年龄39岁,45岁以下12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8人,专职实验技术员2人;研究生学历12人,其中博士8人,在读博士2人。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比例达50.0%。此外,1人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为湖南省青年教师培养对象,6人分别在中国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科大学等兼职指导研究生,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8人。
2.科学研究
本学科已凝练为“功能基因组学与育种应用”、“蛋白质营养与调控”和“酶学与物质代谢”三个特色鲜明的稳定学科方向。
方向一:采用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名贵鱼类肉质性状的生理系生化特征,构建了优良肉质的转录组图谱,获得了多个鱼类种质特异分子标记,分离克隆了多个结构和基因,并对其结构、功能和表达系统分析,期研究水平和成果居于国际同类先进水平,且这些成果分别在国内外鱼类生物学著名刊物发表,如《PloS ONE》、《Mar. Biotech.》、《Aqua. Res.》、《J.Fish Bio. 》、《Aqua. Interl.》以及《中国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和《海洋与湖泊》等刊物发表。本研究方向系统深入地揭示名贵鱼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特征,提示控制鱼类优良肉质的关键基因和调控机理,在鱼-鱼转基因,改造低质鱼类肉质结构,选育高产,优质养殖鱼类新品种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方向二:系统分析比较了不同养殖鱼品种肌肉营养组成成份和组成模式,证实了鱼肌肉营养品质的独特性;研发了基因工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产品及应用鱼类营养代谢基因表达调控理论优化饲料营养配方。(2)开发系列改善植物质量的功能植物营养剂。⑶ 本方向研发系列产品,已与湖南九鼎集团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走学科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的产学研之路。本方向在鱼类营养与饲料工程方面,应用鱼类营养代谢基因表达调控理论优化饲料营养配方,研究开发鱼类基因工程菌,植物源内生菌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和植物营养剂产品,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鱼类配合饲料和高效植物营养剂产品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方向三:在基础理论方向开展了与苎麻品质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并率先克隆了苎麻内源得木质素代谢咖啡酰辅酶A甲基转酶基因CCoAOMT、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基因4CL、纤维素合成酶基因BnCesA、苎麻半纤维和果胶合成关键酶基因BnUDPGDH、苎麻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BnABP1。在新品种选育,苎麻功能基因的克隆、遗传多样性以及分子标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已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和抗逆性强的新品各“湘苎3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后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方向另一课题组利用现代生化分离和分析技术,从天然中草药资源中分离具有生理活性的小分子药物或蛋白质进行活性成份、分子结构以及代谢机理的研究,为临床提供新型药方和药物,以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本学科三个方向在十一·五期间共承担科研课题6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共14项项,其它项目42项,科研经费1229.9万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78篇,SCI和EI收录论文26篇,EI收录5篇,中文核心期刊101篇,论文累计它引次数735次, 制定省级技术标准2个,主编和参编著作共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4项。依托本学科组建的“高通量生物新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科技创新团队于2008年获首批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立项,并于2011年10月由湖南省教育厅组织通过验收合格,由本学科与湖南大九鼎集团联合组建的“水产生物工程饲料”基地于2009年评为湖南省教育厅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进展顺利,成绩突出。
3.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依托本学科开办的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生物营养或生物制药领域应用型专业人才。生物工程专业是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专业、“十二·五”湖南省教育厅经费资助专业。近五年,累计招生430人,毕业237人,毕业学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先后有74人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达31.2%。在校学生中,共获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省级项目4项,院级12项,学生发表的科研论文14篇,15名学生在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其中获省级奖项1项,长沙市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依托学科成果,在读学生自主创立公司2个,其中“长沙健硒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受到省市多项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并被湖南教育电视台作为学生创业典型宣传报道。
研究生培养:本学科有6名教师分别被中国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中医药科大学聘为兼职研究生导师,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研究生毕业12名。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多人考取博士研究生和在科研院所及高校就业。
4.条件建设
4.1科研条件:
1、建立了长沙学院细胞工程实验室和校级“物质分析与检测平台”各一个,拥有实验室总面积达2735平方米, 每位教授配备了功能较齐全的研究室和共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
2、成立了长沙学院生物技术与营养研究所,学校给予了经费和条件支持;
3、与湖南九鼎集团建立的水产生物工程饲料产学研基地被推选为湖南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4、建立了校内室内实验鱼养殖系统和营养研发车间,为本学科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条件。
此外, 本学科与湖南大学谭蔚泓教授联合计划投资2000万元组建“分子探针与生物药物研发”联合工程中心. 该中心建成后将为本学科科学研究提供一流的共享平台。
4.2 教学实习实践基地:近五年,本学科专业先后与九芝堂, 湖南大北农, 湖南九鼎集团, 明园蜂业, 湖南优蜜科技公司, 长沙美日科技公司, 国家级浏阳生物医药园等十多家公司、企业和园区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
4.3 图书资料: 长沙学院拥有11095M2 图书馆,纸质藏书100万册;电子图书馆, 图书 177万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图书资料生物类4560册,系资料室藏书572 册;学校已投资600多万元建立了高速宽带网, 开发了学科网站建设 (www. ccsu.cn/生环系/学科建设。
5.学术交流:
5.1 国际交流:
1、2011年美国马里兰大学杜少军教授被湖南省教育厅聘为“湖南省海外名师”,(湘教2011年08号文件)协助本学科建设; 2、本学科先后邀请美国,加拿大专家学者讲学12次,并聘加拿大Dalhousie 大学Tom MacRae 教授和美国Louisville 大学邱猛生教授为本学科客座教授;3、本学科与湖南师范大学于2010年10月和2011年7月分别与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工业大学联合主办了“海峡两鱼类生殖与养殖国际学术会议”和“化学材料”国际学术共2次; 4、本学科教师张建社、褚武英,刘臻等累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次,专题报告3次,并递交学术论文。
5.2 国内交流:1、2010年9月与国家级浏阳生物产业园联合主办“华生论坛”; 2、应邀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共23 人次,应邀学术报告8次。3、邀请国内外大学教授、企业老总来校讲座18次。
6.社会服务:
1、与湖南九鼎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为该公司提供技术支撑;2、与湖南天马湖洲公司签订了生态甲鱼产学研合作协议和技术服务,成果已通过省级鉴定;3、与长沙美日生物科技公司联合建立了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4、与葛林美科技国际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植物营养合作开发协议;5、湖南大北农集团公司从2009年起联合主办“大北农班”并建立了大北农助学金。
此外, 本学科成员还以专家身份参加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科技项目评审, 咨询和技术服务。如张建社教授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二届和十三届生命科学部评审组成员, 连续四年参加了国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家青年基金的通信和会上评审;郭清泉教授作为专家参加和承担了湖南中烟集团公司的烟草发展规划的咨询和技术服务(2011),以及浏阳市苎麻生产栽培技术指导;鲁双庆教授作为专家参加和承担了湖南湘江流域水利枢纽建设与渔业资源保护咨询论证和技术服务 (2011年10月);本学科成员另有六名教授近几年来分别作为评审和咨询专家参加了湖南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和长沙市科技局科研项目评审和咨询服务累计达50多人次。
7.本学科的优势
(1)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 创新能力较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学术队伍, 且学科带头人突出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学术水平较高和创新能力较强,职称、年龄、专业等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团队高级职称比例达50%, 具博士学学历者也达50%。科带头人张建社教授系全职加拿大留学归国博士, 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高的学术水平,具有团队领导,协调和指导能力,在学科同行中有较高的影响力.学术带头人郭清泉教授分别在纤维植物酶学与物质代谢和品种选育,和鲁双庆教授在动物营养和分子标记领域做出了突出的学术和应用成果。团队成员团结协作,集体攻关,立足科研创新,成绩显著。 因此,本学科团队于2008年获首批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并与2011年10月由湖南省教育厅组织验收合格。
(2)形成了特色鲜明和切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以及支撑专业建设的稳定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 本学科已本学科已凝练为“功能基因组学与育种应用”、“蛋白质营养与调控”和“酶学与物质代谢”三个特色鲜明的稳定学科方向, 并且三个方向聚焦于本学科关键的科学问题,既有较高的理论学术水平, 又有产业化应用的前景和指导意义.同时学科研究成果有效地支撑专业建设. 同时近五年本学科方向累计获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共69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9项,累计进账科研经费1229.9万元,为学科科学研究的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其论文学术水平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学科直接转化科研成果共3项,累计直接经济效益达1800万元.
(3) 学科支撑研究条件优势
支撑本学科的长沙学院细胞工程实验室和校级“物质分析与检测平台”,与湖南九鼎集团建立的水产生物工程饲料产学研基地以及校内室内实验鱼养殖系统和营养研发车间,为本学科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条件保障;长沙市政府经费条件有力支撑:长沙学院是长沙市唯一的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长沙市每年科研经费达3.0亿元,这为本学科的科研经费来源提供了同类院校独有的资然;湖南大学“传”“帮”“带”的优势:我校与湖南大学签定了战略合作关系,湖南大学将协助本学科建设;同时,我们已与湖南大学谭蔚泓教授联合计划投资2000万元组建“分子探针与生物药物研发”联合工程中心. 该中心建成后将为本学科科学研究提供一流的共享平台;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显突特色:依托本学科的“生物工程”已制定了切实可行,学科和产业需要相适应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综合素质高。近三年,该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59%以上,学生考研率30%,社会对学生评价高。特别是在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有15名学生参加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其中获湖南省奖项1项,长沙市创新创业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依托学科成果,在读学生自主创立公司2个,其中“长沙健硒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受到省市多项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并被湖南教育电视台作为学生创业典型宣传报道。因此,基于”由本学科支撑的“生物工程专业”于2006年评定为湖南省教育厅十一.五重点建设专业, 于2011年评定为湖南省教育厅十二.五重点资助专业。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成绩显著:本学科一直来十分注重国内外学术同行的交流合作,先后邀请了加拿大Dalhousie大学Tomas MacRae教授,加拿大农业部Jone Shi 教授,美国Nebsraka 大学李万成教授,美国Louisvill大学邱猛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Ming Ngai以及国内多名专家学者来系讲学。聘请了加拿大Dalhousie 大学Tom MacRae 教授和美国Louisville 大学邱猛生教授为本学科客座教授,2011年美国马里兰大学杜少军教授被湖南省教育厅批均为“湖南省海外名师”协助本学科建设。同时,本学科成员还被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报告共20多人次。这些主措有力地推动力学科发展和后续持续发展的潜力。
8、学科带头人简介:张建社、男、加拿大留学归国博士,1994年获加拿大Dalhousie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1995-200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多伦多儿童医院生物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04年在加拿大生物技术公司任研究员。于2004年9月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全职回国工作,并担任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教授,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生物学院科学院硕士生导师,湖南省优秀教师,中国水产学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动物营养及生态环境学会副理事长,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编委和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届, 十三届生命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重大合作项目通信评审和会审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通信评审和会审专家。先后完成和承担各类纵向科研课题共1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先后在《Current Biology》,《JBC》,《PLoS ONE》,《Marine Biotechnology》和《Aquaculture Research》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SCI论文40多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3,单篇最高他引130多次,包括被 《Science》、《Nature》和《Cell》等刊物多次引用,申请专利4项,主编和参编著作各1部。